褐斑大蠊及其特点
<1>辨认特征
褐斑大蠊的成虫棕褐色,体长25-30毫米。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不太明显的赤褐色锚状斑。翅发达,伸达腹端。
本种大蠊外形与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比较近似。它与美洲大蠊的主要区别在于尾须的形状,前者的短而末端钝,后者的较长而未端很细削。此外,褐斑大蠊雄虫的肛上板短小,而美洲大蠊的长大,中央有一深凹口。
两者的幼龄若虫容易区分,褐斑大蠊的触角有白色标记,中胸背板有一半透明区;第一龄若虫的腹节背板乳白色。中型的若虫有些腹节背板有乳白斑,而美洲大蠊的色泽一致。它与黑胸大蠊若虫的区别见后者的描述。
卵鞘12-16毫米,明显比美洲大蠊的为长(图3-5)。
<2>地理分布
褐斑大蠊广布热带和亚热带。在我国,它主要分布于南方,包括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和云南;在福建省的分布尤广,在各种蟑螂组成中仅次于美洲大蠊。
<3>生活史
雌虫交配后经9-27天开始产生卵鞘,携带卵鞘不超过1天。一只雌虫少则仅产1个卵鞘,多则可达21个。
它的生活史的一般数据见表3-5。
<4>生活习性
褐斑大蠊与美洲大蠊同样需要温湿环境,比后者尤喜温暖条件。它通常见于贮藏食物的场所、食物杂货店、住宅等。在住宅,它主要栖生在厨房,常与美洲大蠊、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混居。
本种大蠊食性广泛,能以很多种的有机物品为食。
它在夏季可栖居室外,如枯树干、树皮下等场所。